当前位置: 首页 毕业论文

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药学专业大专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时间:2024-03-28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毕业论文 文档下载

若临床医师未注意到小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易引起泌尿系统受损的情况。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药物峰浓度对于药效的影响不大,儿科临床上多是通过控制用药的间隔时间以及剂量确保用药合理性。原则上,可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则尽量避免采用注射治疗。积极研制口感较好的药物,以降低患儿对药物的排斥性。而抗生素的后效应则与药品浓度密切相关。

药学专业大专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药学专业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所以就要求学生要为学好专业课而打下坚实的基础。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药学大专 毕业 论文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药学大专毕业论文 范文 篇1

  试论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用药

  摘要:目的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并结合问题所在探讨合理用药的有效 措施 。 方法 我院自2009年7月起,对儿科用药方面的合理性进行严格管制。研究从我院儿科科室2009年7月~2010年2月(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后)收治的患儿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并选取2009年1月~6月(未执行用药规范管制前)收治60例患儿设为对照组。通过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对比。结果经研究,从患者的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合理应用药物,对保障药物治疗效果以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儿科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由于 儿童 年纪过小,生理上多方面功能均与成人有明显出入,如内分泌、神经、肝、肾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儿童在防御外界疾病方面的能力较弱,染病概率也较大[1]。此外,因为小儿肾功能仍未完全发育,因此在对于药物的代谢能力以及排泄能力较弱,所以在治疗儿科疾病时,若临床医师未指导儿童合理用药,极易引起药物副作用、药源性疾病等。研究通过分析实行用药控制前后的儿科用药情况,从而掌握儿科的用药特征,确保用药的合理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①观察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7月~2010年2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3例男性患儿与27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为(6.88±1.96)岁;②对照组:本组60例研究对象为儿科于2009年1月~6月收治的患儿,其中包括30例男性患儿与30例女性患儿,年龄6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7.10±1.62)岁;经对比,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比较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现象的差异情况,分析儿科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观察组所采用的的用药合理性管理方法。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儿在用药后,观察患儿有无呕吐、恶心、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有无肝功能不全的症状;有无咳嗽、鼻塞等呼吸系统症状;有无皮疹、泌尿系统受损、急性肾功能衰竭等不良症状。

  1.4统计学方法采用t或χ2检验两组数据,以百分比表示儿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若(P<0.05)则表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两组患儿在用药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症状,如皮疹、泌尿系统受损、咳嗽、急性肾功能衰竭、肝功能异常以及呕吐、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见表1。

  由表1可看出,观察组患儿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临床上药物的滥用情况依旧大量存在。因为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患儿的机体生长发育不完善,对药物具有远远高于成人的敏感性,其药物依从性也相对较差,不稳定、不规律用药的情况突出,在临床的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常常选择几类药物联合应用,这样就使药物在应用的过程中泛滥存在。滥用药物对于患者会出现许多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而药物间协同作用效率被降低。许多药物经由肝肾代谢之后排出,而药物滥用则会大大增加药品对肝肾脏器的功能损害。

  3.1儿科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未正确掌握用药剂量:儿科临床医师在选择用药剂量时,仅依据自身临床诊断 经验 进行判断,此为引起用药不良反应的一个主要原因[2]。小儿的胃酸浓度通常较低,加上胃部排空的时间比较长,使肠蠕动缺乏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药物吸收方面较为容易。若临床医师未注意到小儿的实际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易引起泌尿系统受损的情况。②滥用药物:相比起成人,儿童生理上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对于药物的敏感性较高,相应的对于服用药物的顺从性也较差,常有用药不稳定的情况,而临床治疗中,多种药物共同使用的情况较为多见,普遍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

  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药物的滥用。此类情况不仅会导致药物的治疗效果降低,还会提高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③忽视了药物剂型:贴剂、注射液、栓剂、喷雾剂、颗粒冲剂、口服液、分散片、控释片、缓释片等均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药物剂型。其中,部分剂型若分散使用则会导致治疗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如缓释片等。

  3.2 儿科临床用药分析

  在临床用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具有耳毒性、发育毒性等毒性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也降低了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率。近几年,有相关医学研究表明,抗生素可分为3类[3]:①时间依赖类;②浓度依赖类;③时间依赖+浓度依赖类;对于儿科用药而言,此种分类方法对改变用药的间隔时间、疗效、毒性等起到了直接影响,成为临床上无法忽视的问题。抗生素的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属于抗生素在浓度依赖、时间依赖等方面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抗生素的后效应是指细菌接触了抗生素后,抗生素中的血清浓度的降低值虽然低于抑菌最低浓度或是消失,但药物对于微生物仍可维持短时间的抑制效果。对于革兰阳性细菌而言,临床上的抗菌药物通常均具备不同程度的抗生素后效应,但是多种抗菌药物中,以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浓度依赖类抗生素的PAE较为可靠。浓度依赖类抗菌药物的效果由血药峰浓度值所决定,药物持续时间对于药效的影响不明显。然而,在儿童的临床治疗中应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引起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现阶段儿科用药中采用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情况较为少见。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药物峰浓度对于药效的影响不大,儿科临床上多是通过控制用药的间隔时间以及剂量确保用药合理性。

  3.3用药管理措施

  从2009年7月起,我院从三个方面入手,严格管制儿科的用药情况:①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时,若仅使用一种药物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则不采取联用其他药物的做法,尤其是抗生素方面,需准确掌握患儿的适应证,若患儿受染情况处于可控制状态,可通过培养细菌后,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在治疗时尽可能使用毒性较低与窄谱的药物;②剂型选择。原则上,可通过口服给药进行治疗则尽量避免采用注射治疗。积极研制口感较好的药物,以降低患儿对药物的排斥性。尽量给予患儿半衰期较长的药物,从而通过缩短用药时间以及用药频率,增强患儿对口服药物的依从性;③剂量选择。进行用药治疗前,应指导患儿进行相关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等方面,从而掌握患儿的机体情况,确保用药方面的合理性。

  4结论

  随着临床用药的管理强度增加,临床上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已经有效降低。研究表明,抗生素的分类对于患儿用药的效率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医生要认真选择用药。而抗生素的后效应则与药品浓度密切相关。而浓度依赖性药物的使用会产生较多的并发症,而时间依赖型药物如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临床作用则主要取决于血与药物浓度在组织中高于MIC的时间,药物峰浓度不会对此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常常遵循着"缩短给药时间,减小给药剂量"的原则对患儿进行用药。

  参考文献:

  [1]姚冰,潘洁,王远光,等.儿科用药现状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1):41-44.

  [2]张法.儿科用药存在的问题与合理用药[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8):179-180.

  [3]王爱英,窦传斌.加强合理用药规范儿科抗生素的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 教育 ,2010,8(5):147-148.

  药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篇2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 总结 中医处方用药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探讨怎样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做到科学、安全、有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中医处方1000张,从中药的品种来源及其药效成分、药理作用或临床疗效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危害。结果:存在超量用药、药味偏多、同类药合用、脚注遗漏、别名滥用及名称书写混乱。结论: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靠临床医师与药房两个方面的协作配合。

  【关键词】中医处方用药;中药品种

  中医处方是临床医师为患者治疗或预防疾病而开给药房配方用药的重要书面文件,既是给中药调剂人员的书面通知,又是中药调剂工作的依据,也是计价、统计的凭证,且有法律意义。处方用药的科学正确与否,事关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用药安全。笔者从药剂专业毕业后曾从事中药配方工作7年,从历年的调剂工作中发现中医处方用药存在某些较突出问题,现分析如下。

  一、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1999年-2006年中医处方1000张,存在问题的处方有32张,不合格处方率达3.20%。其中有些处方同时有多处问题存在,特挑选有代表性的处方分析如下。

  1.超量用药

  超量用药是目前中医处方十分普遍的现象,指处方中药味的量明显超出《中国药典》规定的常用量。从本质上讲,中药治病的物质基础是其所含的有效化学成分(药效成分)。中医在诊治中按辨证论治的原则为患者所开具的处方,不仅其药物组成,而且各药味的用量大小都直接与药效成分的发挥相关。但不是量越大越好,如细辛的使用自古有“不过钱”之说,即临床用量超过3g时,有使用不安全问题,现已证实其地上部分含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故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细辛药用部位为根,删除了含毒性成分的地上部分。而在临床的处方中,却用到了20g,马兜铃酸虽中毒缓慢,但严重时可出现肾功衰竭、尿毒症而死亡。

  不少中医药人员认为,当前中药存在炮制不规范、人工栽培养殖品增多等问题,引起质量下滑,只有增加用药量才能保证药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首先,随着中药材生产及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的不断加强,中药质量在不断提高[1]。况且中医常用的很多大量品种,数百年或更长时间以来就使用人工栽培品,不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

  2.药味偏多

  处方药味偏多,即每剂药方由近20味药甚至更多的药味组成,在抽查的处方中发现,由于药味偏多,处方平均用药剂量均高达约200g/剂甚至以上[2],最重有达457g/剂。用药味数偏多使“君、臣、佐、使”的规律难以体现,不仅影响到中药疗效发挥,而且在煎药时由于众多化学成分的干扰或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利的化学变化,导致中药的不良反应,同时也是对药材资源的一种浪费。

  3.同类药的合用问题

  这里的同类药合用是指中医常将两种药性与疗效特别相近的药味相互 配对 使用或相须为用,目的是增加疗效。如合用“二芽”(麦芽、谷芽)以提高消食健胃作用,并用“乳、没”(乳香、没药)以增强活血止痛生肌作用。但对于有毒性的药物,如川乌与草乌,因二者均主含乌头碱(aconitine)等多种毒性脂型生物碱成分,《中国药典》本身规定其内服时均应先煎或久煎(以降低毒性),如在不减小用量的情况下合用,极可能使毒性成分含量超过药用安全范围。故笔者认为毒性成分相同的药味不可盲目合用。

  4.脚注遗漏

  这是一个常见而又议论较多的问题。中医处方的“脚注”是指在处方药名前、后注示说明性术语,用以对该药味的来源或产地、规格、炮制加工、煎法用法等情况作出说明。目的是保障用药准确、用药质量及服用后的疗效与安全。一是说明药材的来源或产地,如川贝母、北山楂、怀地黄、川黄柏等,二是控制饮片的特殊质量,如黄芩开“条芩”或“子芩”(指黄芩中较嫩的根)时,则所含药效成分黄芩苷、汉黄芩苷等的量比老根“枯芩”中为高,三是指明炮制要求,如生首乌与制首乌,生用治疗肠燥便秘、降血脂,制用补肝肾、填精血、乌发强筋骨;四是说明特殊煎法服法,如矿石、贝壳、甲壳类药味须注明“先煎”,以便使难煎出的药效成分充分溶出,大黄、番泻叶及含芳香性挥发油类成分的药味应标明“后下”,以免久煎降低疗效或使挥发性有效成分散失。此外,还有另煎、包煎、冲服、烊化等等特殊要求,均有利于患者服用或疗效发挥。

  二、讨论与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处方用药是一项十分严谨的技术工作,事关防病治病安全有效的大事,不仅要求书写认真、细致规范,还要求临床医师彻底弄清每一处方药味的品种规格、炮制加工、药效成分、理化性质、毒副作用,以及正名与别名等方面的异同。处方用药涉及到医与药两个方面,在临床医师辨证论证、理法方药完全正确的前提下,还要求药房配方时做到准确无误,药房人员应该能够在用药品种来源、药材饮片的理化性质等方面对医师用药给予咨询建议及监督。此外,医院还应定期组织医药人员学习新的药物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技术。这样方可从根本上保证中医处方用药的准确、科学、有效与安全。

  参考文献

  [1] 万定荣,陈科力.近年武汉市区中药材原料与饮片质量调查与分析[J].中药材,2003,26(10):766.

  [2] 姜翠敏,王洪泉,蔡玉凤.上海市部分医院中医处方用药剂量调查[J].中成药,2001,23(12):907.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药学大专毕业论文范文”

标准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目前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情况
  摘 要:制药工程是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相互交叉的工科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代写硕士论文本文针对目前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学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情况,提出组合药学课程群这一教改思路,以减少基础课课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
  关键词:制药工程; 课程设置; 优化组合; 改进
  一、药学基础课程设置中遇到的问题
  制药工程是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相互交叉的工科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面对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主干课程“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设置原则及专业特点,学生在学习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之前,必须打下坚固的基础知识。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这些基础知识主要包含人文及社会科学、数学物理、化学、药学、生物及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笔者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统计。
  在制药工程专业4年制课程学习中,学生除了学习十几门公共基础课及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外,在剩余的教学时段内还必须修完化学专业、药学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生物及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最后必修制药工程专业课。
  也就是说,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除学习化学专业、药学专业、化工专业的三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外,还需必修制药工程的专业课(选修课尚未包含在内)。在这样的教学课程设置下,太多的课程容易分散教学课时,在课时分配上无法强调专业重点,教师上课泛泛而谈,学生在学习中较难将知识点自我串接,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以药学基础课程为例,全国制药工程专业的药学基础课均设立了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三门课程。其中,药理学作为药学基础中一门重要课程设置,但理工科高等院校均未开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要等重要基础课程,导致在药理学教学中有关生理、病理、临床的概念和专业术语,教师不讲解学生听不懂;若讲,又会花费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逐一讲解,教学内容因而断断续续,造成教学进度的延缓,使教学效果降低。而学生作为初学者,在短时间内也无法将药学中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往往为应付考试强行记忆,考完即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参与了本专业多年教学计划的制订工作之后,提出改进建议以供探讨。
  二、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合理组合专业基础课程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制药工程方面知识和设计研究能力,基础厚、专业宽、素质高、能力强、后劲足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课程设置必须密切围绕这一目的来安排进行。针对本专业学科特点,必须对课程进行合理整合与优化组合。笔者认为,可将药学基础、工程基础、化学基础三大主干基础课由教师归纳总结后,融会贯通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仍以药学基础课为例,学生学习药学基础课的目的是为具备药学专业知识,为专业课的感知与理解打下基础。药物化学要求学生学习药物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及构效关系;药理学要求学生学习药物的效应;药物分析要求学生学习药物的分析、鉴定方法,三者的关系密不可分。
  药化、药分与药理三者的关系以往教学中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三门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交集性,浪费了正常的教学时间。教学改革后可将这三门课程内容并为一门课,定名为《药学综合课》。通过三大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合理组织了知识群,使学生更容易感悟领会各类药物知识要点。
  与传统教学比较,改革后的教学课程设置有以下几个特点:
  1?减少课程总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学与思考
  传统教学中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三门课程课时总和大约为120学时,平均每门40~50学时。一方面,教师在总课时内几乎不可能详细全面地授完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往往会删减部分章节; 中药学毕业论文而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药化必讲药理与临床作用;药分必讲药物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药理也需要演示药物的化学结构,而构效关系的内容,更是药化与药理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因此,合理组合药学基础课成为一门综合课,可免去三门课的部分重叠教学时间,加强了课程群中各个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更好的去吸收消化相关知识,真正落实制药工程专业“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设置原则。
  2?设一门《药学导论》课程,引导学生入门
  在《药物综合基础课》之前,应先设一门《药学导论》课程。内容包括药物发展史,化学药物命名原则、药理学相关术语与概念、药物分析基础知识等,约20个课时,这样在《药物综合基础课》中可仅针对各类药物进行讲解。
  3?采用综合实验配合教学
  为了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可将三类课程所涉及的实验也进行综合进行,如通过阿司匹林合成、分析、制剂实验的连续操作,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最终使学生在基本操作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4?多媒体教学可收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使用PPT、Flash、VCD等课件模式穿插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知识点的感知和理解。
  三、以阿司匹林为实例进行药学基础课程综合教学
  模式:PPT课件
  1?阿司匹林的发展史:由“你曾服用过阿司匹林吗?”这一问题开始,讲述现今市场上常用的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接下来简述其发展史,引发学生的兴趣。(范文 .)
  2?化学结构与化学命名。
  3?药理作用与临床运用:以阿司匹林为什么被誉为“药物常青树”为引线,讲述其药理和临床作用与不良反应。
  4?理化性质与分析鉴定方法:由结构特征→理化性质→分析鉴定方法(含药典法定的方法,及水杨酸检测)。
  5?合成方法。
  6?结构修饰:以阿司匹林结构衍化为例,详述药物的化学结构修饰的概念。
  7?相关实验:合成实验(合成、精品)→分析(含量、杂质)→制剂。通过讲解,学生可清晰地对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不需自己再去归纳总结,为后续专业课程(如《化学制药工艺学》)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同样,在中药药学基础课程群中,也可将《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组合为一门综合课,以中药的化学结构分类为切入点, 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即生物碱、黄酮、萜类、醌类、苷类、香豆素类、有机酸类等。每类化合物都讲解几个代表药物,内容包括:生药学特点(含生药药材、饮片的图片及实体或显微结构);化学特点;药理特点;分析鉴定方法(含中国国家药典标准指定方法),这样可避免某些课程不能不学,但作为制药工程专业而言,也没必要单设一门课程的问题发生。
  总之,合理优化组合制药工程专业中的基础课程群,对专业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专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站在“教”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领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减负”。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中思路清晰了,才能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元英进?21世纪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建设设想[J].药学教育,2002,18(3):1-4?
  [2]姚日生?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2,3:39-41?
  [3]杨汝德?制药工程专业的创办与建设[J].药学教育,2002,18(3):23-24?
  [4]于奕峰?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4,20(4):23-25?
  [5]朱卡林?综合性大学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药学教育,2004,20(4):9-12?
  [6]余国琮.面向21世纪的化工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
  [7]柴诚敬.面向21世纪加快制药工程新专业建设步伐[J].化工高等教育.2002,1?

药学论文怎么写啊,求教

药物资讯 这本期刊上有很多论文,你看看吧,找找思路

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九千字左右的范本

有本开源期刊药物资讯,你可以看看,上面很多论文,可以参考

栏目最新